2017年新媒体发展状况
1、移动用户持续增长,智能终端全面渗透日常生活
第40次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17年6月,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.24亿,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提升至96.3%,移动用户规模持续增长。智能手机已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各个领域,公共服务类各细分领域用户规模均有所增长。在线教育、网约专车或快车的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.44亿和2.17亿,外卖应用增长最为迅速,用户规模达到2.74亿。移动支付也更加普及,用户规模达5.02亿,网民在线下购物时使用过手机网上结算的比例达到了61.6%。
2、资讯消费占据主流,获取碎片化、视频化
在信息的获取上,资讯消费占据网民上网时间的主流,资讯消费在网民日均上网时间中占比约29%。由于手机成为用户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,资讯获取场景更加生活化,在床上看新闻的用户占比接近60%。取代主动搜索,浏览器推送的信息流受到用户的青睐。场景的无限制,信息获取的便利使用户对资讯的获取呈现碎片化特征。同时,越来越多的网民选择消费资讯视频,在视频网站上获取资讯的人数增长228%。但当前的内容创作者主要集中在碎片化文字创作中,优质资讯视频供给不足,意味着梨视频为代表的资讯视频平台将成为PGC新风口。
3、微博微信稳居优势地位,用户价值待开发
作为国内最大的两大社交媒体平台,微博和微信的优势地位依然显著。截至2017年9月,微信日登录用户9.02亿,较2016年增长17%;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350万,同比增长14%,月活跃粉丝数7.97亿。而微博月度活跃用户数为3.76亿,其中移动端占比达92%。至2017年11月,微博全站头部用户规模达41.8万,较2016年增长23%;其中,大V用户达2.5万人,较去年增长67%。
2017年新媒体发展特点
1、直播话题热度渐退,平台转型举措频出
2017年中国在线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.92亿,较2016年增长26.5%。大量涌入的用户和投资,引发激烈的同质化竞争。随着监管的加强以及平台竞争筛选告一段落,行业热度逐渐退却,随之而来的是媒体对直播行业的集体唱衰,直播平台发展目标从扩大用户规模转变为提高用户黏性,积极投入转型探索。
2、头部网红MCN化,垂直领域网红崛起
2017年网红本身话题度下降,但网红经济生产链条却逐渐明晰,变现图谱日益完善,行业发展趋于成熟。表现为网红人数及粉丝规模仍大幅增长,粉丝在10万人以上的网红较上年增长57.3%,粉丝总人数增加至4.7亿人。竞争的加剧催生了专业的MCN机构,MCN化更成为头部网红发展新方向。据统计,仅与微博合作的MCN机构数量即达到480家,同比增长22.0%。目前垂直领域网红主要集中在美食、游戏、美妆三个领域,自2016年10月起,美食和游戏领域直播增幅达到341.8%和342.6%。
3、短视频爆发增长,向多方向强势渗透
短视频实现了集中爆发,市场空间持续扩大,竞争也更为激烈。截至2017年6月,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.65亿人,移动视频用户规模达5.25亿人,短视频领域月活跃用户量达到1.9亿。除资讯、娱乐领域外,生活应用、社交领域也开始探索短视频的应用。多家互联网平台纷纷开发短视频应用。BAT等巨头均推出了视频产品,腾讯甚至“复活”了4月关停的微视。斗鱼、映客、YY等直播平台也加入这一趋势。淘宝和大众点评等生活应用也添加了短视频功能,短视频被应用于淘宝买家秀和商品介绍中,大众点评则不仅在商户页面下添加“拍视频”功能,更在首页底端增加了“视频”选项。
4、终端品类更新,智能音箱备受青睐
智能手机领域,尽管iPhoneX订单量再创纪录,但同时推出的iPhone8则表现惨淡,缺乏独特的技术优势是主要原因。而国产手机近年来则不断开发创新,百度指数显示,小米、OPPO在关注度方面已仅次于iPhone。全面屏、全景摄像、双系统等科技创新也大大提升了使用体验。在智能硬件领域,智能音箱无疑成为一匹黑马,上至BAT等互联网巨头,下至各细分内容平台,都在此处发力。
2017年新媒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
1、舆论事件暴露政务新媒体缺陷
新媒体的发展,使新闻事件和谣言的传播能力同时达到空前程度,舆情引导难度升级。2017 年,泸县太伏中学生死亡事件、“刺死辱母者”案、红黄蓝幼儿园等事件引爆网络,由于调查信息公布不及时,谣言广泛传播,新闻反转频繁,引发了网民对政府的不信任,暴露了政务新媒体舆情应对缺陷。
2、社交化转型存在风险
流量是新媒体竞争的关键因素,如何吸引和稳固更多用户,成为众多平台思考的问题。社交化转型成为众多平台的努力方向,但并非所有平台的本质属性都适合开展社交,因而其社交转型也蕴藏风险。微信支付带来的巨大压力,使支付宝一度积极谋求社交化,但其社交模块对微信的模仿,用户对支付安全的担忧以及“圈子”等功能的争议,促使支付宝改变社交化战略,回归支付业务。但社交并未被其完全放弃,而是通过“蚂蚁森林”等公益功能实现社交定位与支付定位的融合。其他领域的社交化探索仍在继续,作为国内舆论场最大的集散地,微博一向带有较强的媒体属性,为提高用户活跃度,微博也开始了强化社交属性的尝试。
3、自媒体低俗炒作暴露发展颓势
由于渲染演艺明星绯闻隐私、炒作明星炫富享乐等问题,微博、微信在 6 月关闭了一批娱乐题材的自媒体账号,其中不乏“严肃八卦”“毒舌电影”等知名自媒体。这样的集中关停显示了自媒体的脆弱性,暴露了其越发依赖热点炒作的内容颓势。事实上,由于注册门槛低,自媒体数量不断增多,竞争日益激烈,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显示了衰落迹象。具体表现为自媒体账号越来越多,公众关注度日趋饱和,原有账号定位难以突破,新生账号难以突破重围,炒作成为重要引流策略。
4、新媒体版权问题引发关注
近年来IP营销的火爆,使优质版权价格飞涨,2016 年我国核心网络版权产业规模突破 5000 亿元,相比 2006 年增长了 30 倍,年均增速超过 30%。13伴随而来的是新媒体版权问题的日益凸显。一方面,优质版权争夺导致市场混乱。如手机音乐客户端市场,由于酷我、QQ、酷狗等头部平台势均力敌,市场格局难以变动,曲库版权成为差异化竞争中的关键。另一方面,版权侵权也日益引发关注。平台间,支付宝小程序抄袭微信小程序代码就曾引发关注。二次元弹幕网站 Acfun(A 站) 和bilibili(B 站) 的视频自由投稿模式也引发版权侵权争议。为此广电总局 6 月曾对A 站不具备《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》的情况开展视听节目服务点名批评,A 站、B 站众多国内外影视剧资源也大规模下架甚至清空。
2018年新媒体发展趋势
1、完善监管手段,重视自媒体舆情
2017年内爆发的众多舆论事件,促使政府关注对新媒体领域的监管。既要保证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,又要保证政府对舆情的积极引导。一方面,要对新媒体领域众多问题作出规范,积极出台相关法律、法规、政策。另一方面,要鼓励行业内部规范的制定,将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相结合。
2、平台洗牌趋势显著,走向寡头竞争
用户向新媒体的大量涌入,热门领域的快速崛起,促使众多同质化平台和内容创作者的产生,随着投资市场的冷静以及竞争的加剧,平台洗牌趋势显著。未来平台间的融合并购现象将增多,而头部平台将更受投资青睐,“马太效应”显著,使寡头竞争成为趋势。因2017年完成了多起收购,仅短视频领域,今日头条就已有西瓜视频、火山小视频和抖音三款产品。11月,今日头条还宣布将以8660万美元收购猎豹旗下的新闻平台News Republic。
3、单纯技术要素吸引力下降,知识付费成为新风口
VR、人工智能等单纯的技术革新对用户的吸引力将逐渐下降,在缺乏配套优质内容的情况下,新技术的引入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关注。如微博 10 月上线的全景图片功能,由于依赖全景相机等外接设备,创作门槛高,导致相关微博内容单一,引发审美疲劳。2017 年,AR、VR 被普遍应用于营销中,但在很多媒体产品中,这类技术更多仍是噱头作用,内容的创新质量并不高。
结 语
2017年,直播、网红等热门风口尽管风光不再,却并未衰落,而是走向了理性的稳定发展阶段,在各自的垂直领域深耕创作。尽管短视频、智能音箱、知识付费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,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,但优质内容的创作依然是决定其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。这一年,新媒体的传播力导致了众多舆论事件的发生,权威信息发布缺位、网民疑问得不到解答,谣言横行,新闻频繁反转,暴露了政务新媒体在舆情应对上的诸多问题,如何既保证新媒体自由发展,又保证政府对舆论的把控能力,成为新媒体监管需要面对的问题。